(本网讯:艺术学院)9月27日,2025年“瓷聚东方·一带一路”亚洲陶瓷艺术作品展暨国际陶瓷学术交流活动在云南建水紫陶博物馆隆重举行。校党委副书记、校长熊震宇带领我校代表团出席交流会,党委委员、副校长方漫代表学校在会上做交流发言。此次研讨会以“文化多元交流与共享”为主题,汇聚来自中国、孟加拉国、柬埔寨、日本、韩国、老挝、马来西亚、缅甸、新加坡、斯里兰卡、泰国、越南12个亚洲国家的陶瓷艺术家、学者与行业代表,共同探讨陶瓷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全球合作。

研讨会现场

方漫在会上发言
方漫在发言中指出,亚洲陶瓷产区需共同应对工业化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包括传统工艺的延续、青年人才培养以及创新动力转化。他介绍了景德镇学院在陶瓷教育、研究、国际交流与产学研结合方面的实践,包括与韩国、泰国、美国、俄罗斯等国高校的合作,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陶瓷文化保护与创新”教席的“保护传承、推动创新和促进合作”三大使命。方漫进一步倡议,在教席框架下建立“国际陶瓷教育与创新共同体”(ICEN),通过世界青年论坛、双年展、设计大赛等项目,整合全球陶瓷资源,打造陶瓷文化的国际话语权。

国外艺术家交流发言
研讨会强调,陶瓷的未来在于青年。亚洲各国正通过高校合作、国际工作坊、艺术家驻留等项目,逐步构建陶瓷教育与人才培养网络。多国在高温烧制、釉料研发等领域开展技术合作,提升工艺水平与艺术表现力。当代青年艺术家积极将数字设计、生态材料、概念艺术等新元素注入陶瓷创作,为传统工艺注入时代气息。与会专家指出,亚洲各国陶瓷艺术虽风格各异,却共同承载着各民族的历史记忆、哲学观念与审美追求。以孟加拉国红陶、柬埔寨浮雕陶为例,陶器成为民间信仰与古老传说的视觉载体;韩国陶瓷体现了自然、禅意与简约的东方美学融合;东南亚陶瓷则展现了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融的独特面貌。陶瓷不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文明互鉴的重要纽带。

我校代表团与参展艺术家们合影留念
此次研讨会不仅是思想的碰撞,更吹响了陶瓷变革行动的集结号。景德镇学院、红河学院建水紫陶产业学院等机构将持续通过高校教育、产学研结合等方式,推动传统工艺的创新与国际化。与会各方达成共识,将借助“一带一路”倡议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平台,推动建立常态化的亚洲陶瓷合作机制,包括联合研究、巡回展览、标准共建与数字资源库建设,最终构建“陶瓷文化共同体”。
(编辑:付珍/一审一校:李婷婷/二审二校:胡铂/三审三校:赵雪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