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热烈庆祝第41个教师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引领广大教师积极投身于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伟大事业,全力助推教育强国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坚实根基。校党委宣传部特别推出【“四有”好老师】专栏,全方位展现我校教师的卓越风采,激励广大教师以高尚的道德情操施教,以良好的品德修养立身,在教育之路上不断书写新的辉煌篇章。
个人简介

王燕,中共党员,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任思政课教师,讲师,景德镇市新四军研究会会员,2023年校优秀共产党员,校“第十届师范教育类实习生说课比赛”优秀指导老师。曾获2024年度江西省思政课和红色文化课程教学比赛《形势与政策》课程本科组一等奖;校第四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校赛思政组二等奖;校第四届“微团课”大赛教师团干组决赛二等奖;指导学生荣获第十八届“挑战杯”江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活动二等奖;指导学生在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大赛省赛(江西赛区)荣获非专业组二等奖,主持省级课题2项。
她用信仰点亮学生的理想灯塔,用创新打破课堂的沉闷壁垒,用学习夯实育人的专业根基,用仁爱守护学生的青春梦想。她就是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任思政课教师王燕——一位平衡多重角色却始终初心如磐,将“四有”好老师的深刻内涵融入教育血脉,一位以心为舟、载着一届届学生穿越青春航程的“摆渡人”
以信仰为灯,照亮真理航向
“真正的信仰教育,绝非生硬地灌输,而是搭建起稳固的脚手架,助力学生自主攀登真理的巍峨高峰。”这是王燕深耕思政教育5年来始终坚守的理念。她深知思政课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关键课程,在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自己既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思想的摆渡人。课堂上,她带领学生在《共产党宣言》的字里行间触摸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脉搏,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浪潮里追寻思想演进的足迹。她不局限于理论传授,而是让学生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分析现实问题,从“洲际弹道导弹发射成功”中读懂国家实力的提升,从基层调研的烟火气里感受政策落地的温度,让信仰在与现实的碰撞中愈发坚定。这份对理想信念的坚守,也让她在赛场上崭露头角。2024年江西省思政课和红色文化课程教学比赛中,面对突发规则变化,她凭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对信仰教育的深刻理解,以2024年度江西省思政课和红色文化课程教学比赛本科组一等奖的成绩,展现了思政教师的政治定力与专业素养。


以仁爱为帆,托举青春梦想
“教育是心灵的沟通,是情感的共鸣。”作为班主任,王燕把仁爱之心藏在每一个与学生相处的细节里——课堂外上,她耐心倾听学生的成长困惑;操场跑道上,她陪伴学生挥洒青春汗水;她和学生一起走进社区、扎根基层,感受民生百态……她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更愿意为学生搭建成长的平台。当发现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仍显浅薄,却藏着探索世界的热情时,她萌生了带学生做社会调研的想法。她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竞赛”相结合,带领学生组建团队,陪着学生一遍遍打磨调研主题,一次次修改报告,手把手教他们如何将课堂所学转化为实践能力。最终,团队荣获第十八届“挑战杯”江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活动二等奖。在她看来,道德情操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体现在对学生的包容与鼓励中。当学生比赛时紧张怯场时,她帮学生梳理思路,开展模拟展示;当学生对专业前景感到迷茫时,她用自己的成长经历为学生加油打气。“唯有以心换心、以爱育爱,才能和学生一起乘风破浪。” 这是她的育人信条。

以学习为锚,深耕育人沃土
王燕始终坚信,扎实的专业知识是教师的立身之本。自入职以来,她从未停下学习的脚步,把“终身学习”刻进了自己的教育生涯。为了让思政课充满时代气息,她养成了“碎片化学习”的习惯——早晨洗漱时听早间新闻,中午吃饭时刷时政公众号,课间间隙泡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她会将“神舟飞天”“乡村振兴”等鲜活案例融入课堂,也会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本专业领域的前沿问题,让思政课不再局限于课本,而是成为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在学术研究领域,她同样深耕不辍。围绕思政教育前沿问题和红色文化传承,她主持2项省级课题,发表多篇学术论文。这些研究成果不是纸上谈兵,而是成为她优化教学的智慧源泉,她从红色文化研究中提炼出教学素材,从思政教育规律的探索中创新出“启发式教学”模式,让原本枯燥的理论课成为学生争相发言的“思想沙龙”。

以创新为浆,破浪教学深海
面对充满朝气与活力的“00后”学生,王燕深知墨守成规走不通。她深入学生群体了解学情,发现“00后”对思政课知识点不陌生,但缺乏系统性把握,于是,她开始大胆创新教学方法,努力打破传统课堂的束缚。为了推动“教师讲”到“学生说”的转变,她告诉学生“只要敢说,就有收获”,课堂上,她往往先抛出简单的基础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再逐步深入,引导学生探讨深层逻辑。同时要求学生一是每天关注时政新闻,用教材知识点分析热点问题;二是关注本专业前沿,用马克思主义思维解读领域现象。这些创新举措,让思政课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探索”。

一直以来,王燕都以“四有”好老师的标准要求自己,在思政教育的海洋中坚定前行。她说:“我愿永远做青春的摆渡人,用信仰、创新、学习与仁爱,载着学生驶向真理的彼岸,驶向梦想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