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景院人物 -> “四有”好老师 -> 正文

景院人物

【庆祝第41个教师节】“四有”好老师徐敏燕:秉独物之风耕耘 尽匹夫之责育才

信息来源: 作者: 发布日期:2025-09-08

【编者按】为热烈庆祝第41个教师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引领广大教师积极投身于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伟大事业,全力助推教育强国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坚实根基。校党委宣传部特别推出【“四有”好老师】专栏,全方位展现我校教师的卓越风采,激励广大教师以高尚的道德情操施教,以良好的品德修养立身,在教育之路上不断书写新的辉煌篇章。

徐敏燕,经济管理学院专任教师,副教授,中共党员,博士,2022年、2023年连续2年师德师风考核优秀,在2023年、2024年的年度考核中均为优秀。从事高等学校教师工作二十余年,获评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景德镇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骨干教师,景德镇市“3+1+X”产业高层次人才,优秀班主任、学业导师等荣誉称号。指导学生参加多项学科类专业竞赛并屡获国家级、省级奖项,被多次授予“优秀指导教师”的荣誉称号。理论教学和专业实践相结合,被认定为江西省高级双师双能型教师。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句诗,恰是徐敏燕二十余载教学生涯的生动写照。徐敏燕老师始终以新时代教师的师德规范为指引,以扛起高校教师的责任担当为己任,坚守“独物之教风,以尽匹夫之责”的教育信念。在三尺讲台深耕不辍,以匠心打磨课堂,用温情滋养心灵,在教学、科研与育人的沃土上,书写着一名新时代高校教师的责任与担当。

匠心独运:让课堂成为“思辨与成长的乐园”

“好的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这是徐敏燕常挂在嘴边的教育理念,更是她打造“独物”课堂的核心准则。在她的经济类课程上,没有枯燥的理论堆砌,取而代之的是丰富鲜活的案例、频繁深入的互动,以及随时走下讲台与学生并肩探讨热点经济民生问题的身影。

为了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与团队协作力,徐敏燕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经济议题收集材料、设计方案、制作课件并上台汇报,随后展开激烈的小组辩论。在一来一往的思想碰撞中,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逐渐培育出包容开放的视野与善于合作的品格。她还善于用“巧思”传递深刻道理,例如:为了让学生懂得珍惜大学时光,她设计“上大学的成本”讨论课题。起初,同学们只关注学费、生活费等财务成本,感慨父母赚钱不易;在她的引导下,大家才意识到“机会成本”的重要性——大学四年的时光,是选择浑噩度日还是奋力拼搏,将决定未来人生的不同走向。没有枯燥的说教,却让道理藏在“思维游戏 中,这便是徐敏燕独有的教学智慧。

作为应用型院校的教师,徐敏燕深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了让教学贴合岗位需求,她主动考取大数据分析师、统计师等专业技能证书,化身“全能型”教师;同时带领团队,以国标为引领、赛项技术规范为纲,将真实岗位需求、技能竞赛标准、职业证书要求深度融入日常教学。在她的推动下,课堂变成了“实战训练场”,学生不仅学到知识技能,更锤炼出团队协作、临场应变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还记得一次专业学科竞赛,几名学生因缺乏自信打算放弃。徐敏燕立刻调整指导方案,为他们创造模拟演练机会,一遍遍鼓励他们“别怕失败,拼过就是成长”。最终,团队虽只获得省赛三等奖,但“永不言弃”的精神,已在这场实战淬炼中熠熠生辉——这正是她想教给学生的“比成绩更重要的东西”。

精研深耕:在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中结硕果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徐敏燕深知,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成为“奔流不息的江河”。她将钻研精神从课堂延伸至教科研领域,以“终身学习者”的姿态,在经济学这片沃土上精耕细作。

近五年,徐敏燕始终站在教学改革的前沿,主持或参与省教学改革课题、省一流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加入江西省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积极探索教育创新。2025年,她凭借新颖的教学设计与扎实的教学功底,在学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斩获三等奖。面对教育数字化浪潮,她主动拥抱变革,将AI智慧教学工具、前沿教学理念融入课程设计,全力推进AI智慧课程与课程思政案例开发,让传统课堂焕发新活力。

在科研领域,徐敏燕同样笔耕不辍。她始终聚焦学科前沿动态,围绕经济领域的实际问题开展研究,先后发表专业论文4篇,出版专著2部,主持并参与省、市级课题7项。她始终践行“教学科研相长”的理念,日常教学中,学生提出的疑问、课堂上发现的实践痛点,都成为她科研的“灵感源泉”;而科研中得出的新结论、提炼的新方法,又会第一时间反哺教学,为课堂注入前沿理论与实战案例,帮助学生跳出课本局限,真正实现“学有所长、学以致用”。

“扎实的科研能力与持续的自我提升,是赋能教学的关键。” 徐敏燕这样说,也这样做。她用日复一日的钻研,诠释着“独物”教风的深层内涵——对专业的敬畏,对教育的执着。

业奉献:用“匹夫之责”托起学生的成长之路

“作为老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走进他们的内心,帮他们找到人生的航向。”这是徐敏燕对“教育”的理解。在二十余载教学生涯中,她始终以“尽匹夫之责 的态度,扮演好“教师”“班主任”“学业导师”“知心姐姐”等多个角色,用敬业与奉献守护每一位学生的成长。

曾有一名学生因沉迷游戏,连毕业论文都一再拖延。作为论文指导老师,徐敏燕没有严厉批评,而是一次次找他谈心,从“未来规划”聊到“父母期盼”,用真诚与耐心唤醒他的责任感。最终,这名学生不仅顺利完成论文,更重新找回了人生目标,踏上了崭新的人生旅途。这样的故事,在徐敏燕的育人经历中并不少见,她会在学生迷茫时给予指引,在学生失意时送上鼓励,在学生进步时真心喝彩。

在她的用心浇灌下,所带班级学风浓厚,毕业考研考公比例常年位居前列,多次被评为“优秀班集体”,她本人也先后荣获“优秀班主任”“优秀学业导师”等称号。

二十余载春秋流转,徐敏燕始终坚守在教育一线。她以“独物” 之教风深耕专业,用匠心打磨每一堂课;以“匹夫”之担当践行使命,用温情守护每一颗心灵。她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日复一日的平凡坚守中,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化作了照亮学生前行之路的光。

版权所有:景德镇学院新闻网

赣ICP备05000937号-2